历经打假风暴 三元里皮具商圈纠偏待有时
16日,台风“海鸥”似乎没有影响到交易的人们,看货、签约、出货……雨中的三元里皮具商圈,一如往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早在8月底,央视《焦点访谈》把镜头对准广州三元里皮具商圈,曝光皮具假货买卖全过程,售假者甚至能提供香港假发票,新闻甫出全国哗然。9月份,三元里皮具商圈被“带帽”,列入省打假工作的的重点整治区域,商圈又一次刮起打假”风暴”。
据业内人士统计,三元里皮具商圈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区域涵盖37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但在经济体量异常巨大、膨胀之时,所引致的各类问题逐渐凸显,管理成本与日俱增,无时不考验着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治理引导的能力。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减缓、皮具消费力减弱,大环境的变化迫使商户、市场业主、行业协会乃至整个皮具商圈都面临深度调整。打假风暴犹在,大浪淘沙、升级转型又是大势所趋,在这新一轮的变革中,各方都在探路未来。
治理“相对论”
商家支持打假但希望市场稳定
打假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假冒链条的本身,而是市场与政府两者的微妙关系,“政府不得不考量的是,面对皮具市场凶猛的区域竞争,打假中的三元里皮具如何保持稳定发展,能否保住往日的繁荣?这是商家最现实的期盼。”
夜幕降临,三元里皮具商圈迎来收发货高潮,人和车穿梭在片区的各处路口,吆喝声、喇叭声此起彼伏,食品流动商贩摆起小摊,开始一天里的第二个营业高峰期。商贾云集,人流、车流、信息流、现金流汇集到三元里,繁华是这里的常态。
“世界皮具看中国,中国皮具看广州,广州皮具看三元里。”上世纪80年代末从梓元岗皮具批发集市起步,时至今日,已发展为涵盖桂花岗、梓元岗、解放北路、三元里大道沿线的皮具专业市场。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下游,37个专业市场,年交易超过200亿元。这个超级皮具商圈吐纳着巨大的财富,却无法抹去“A货”集散地的标签。
王国梅来自四川,上世纪90年代末,她才18岁时就南下打工,一直从事皮具制造,后来和丈夫做皮具生意。2003年,她在三元里某皮具城开了一家档口,主营自主品牌嬉皮士。“整层只有几家是自有品牌,出自白云和花都,其余的几乎都是做‘A货’,成行成市。”王国梅说,当年,别人常笑话她傻,不懂“解放思想”。“但生意真的比不上卖‘A货’。”她说道。
2000年后,“A货”与打假被紧密关联到一起。三元里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政府对皮具城打假非常重视,并且把打假列入常态工作。三元里街对皮具市场周边出租屋和公寓楼进行全面排查,同时会同工商部门对三元里地区所有皮具市场进行清查。
“对有售假行为的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责令其退出市场、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涉嫌刑事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上述负责人说。
近期,该街道办会同工商部门的巡查中,旺角皮具城涉嫌售假的36间档口被查封。由公安、工商部门分别立案查处36件,依法扣押假冒名牌手袋、皮带成品和半成品价值上亿元,并责令该皮具城停业整顿。另外,天奕皮具城被查封2间、越丽皮具城被查封4间档口。
高人皮具经理杨樾坦言,三元里皮具商圈因“A货”而全球知名,世界各地的客商因此前来采购,带来了地区的兴旺发达,相关的人流、现金流和信息流更是无法估量。“也正因为此,皮具城的铺面价格才得以炒至几百万,且只是几年的使用权。”不得不承认,人气带来的强大消费力,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自主品牌的成长,但假货的存在也压缩着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一名拥有十几年皮具贸易经验的人士表示,三元里皮具商圈从无到有都是依靠市场自主发展,而今假货已形成供需体系,如果单靠市场调控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必须出手治理,从中调控引导。所有的正规商家都支持打假,但大家又担心把人流给“打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如何介入市场行为?商户有所疑虑。
品牌之路
“A货”褪去的背后自主品牌进入视野
“街上油条卖5毛钱一条,但在麦当劳、肯德基却卖到四五元。”杨樾以生动的例子表明自主品牌将是未来皮具商圈保增长的重要角色。以他多年在皮具商圈“摸爬打滚”的经验来看,自主品牌淘汰率高,起步艰难,只有20多年历史的三元里皮具商圈,能沉淀10多年的品牌不多见。
“A货”痕迹正在消褪,皮具商圈今后的中坚力量——自主品牌悄然崛起。
王国梅人称“王掌柜”,她所创立的嬉皮士皮具算是三元里商圈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她的工厂在均禾街道,170多名工人,在省内各市都有直营和加盟店,年营业额保守估计达到9000万。王国梅17年来创立品牌的艰辛路径感染了很多人,“我在三元里带出好些徒子徒孙。”她笑言。
“皮匠传奇”或是其中之一。白云皮具城三期三楼有三四十个档口,六成的档口都是靠纯贸易,没有自营工厂。“皮匠传奇”位于电梯旁,档口铺面不大。“我们做的是复古风,西部牛仔风皮包。”老板娘沈祝群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她和丈夫高灵林就从杭州到广州做皮具批发生意。2001年,她在中澳皮具城租下了第一个档口,专门做皮具供货和发货,而他们依赖的供货商是几家相熟的工厂。
“当时的生意很火,订单来了货跟不上。”于是,次年沈祝群在永泰开办了皮具制造厂,当时工厂只有十多个工人,规模很小,挂牌就叫“皮匠传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她的工厂已经拥有100名员工,在三元里租赁多个档口,最高峰时一年的销售额高达6000万。“从来都是坚持做自己的品牌,走自己的路。”沈祝群说,尽管开头成效不明显,但只要保证品质优越,设计潮流还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早在2009年,沈祝群夫妻就投入了几百万建立电商平台,着手B2C业务,扩大品牌影响力。在白云皮具城租了一个办公室,招聘20多人专门对接各大平台。但是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电商的门槛越来越高,出货量则较少了。
从去年开始,“皮匠传奇”出现滑坡。“不仅是我们,整个皮具市场都是冷清,消费好像突然少了。”沈祝群说,今年几乎没见到外商的规模订单,以前一张单能装两三个货柜,现在一年的外贸都也只是一个货柜。
沈祝群预计,今年营业滑落到1500万—1800万(含电商),只能勉强维持收支。
“相比其他商家,这已经是不错的数据了。”在她看来,越是环境变化,商家越有转型升级的需求,“广州皮具质量最好,后起的浙江台州、河北白沟都比不上。”她坚信,广州皮具依旧是世界的风向标,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当务之急是保住自主品牌的传统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
探路转型
皮具商圈的提升牵动商家、行业和政府
随着商户的进驻和注资,市场逐步发展为辐射全国的三元里皮具商圈。这些市场在某个历史时期确实给区域经济带来了活力和繁荣,但随着时代发展,皮具商圈低附加值、低税收、假冒伪劣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步凸显。
三元里皮具商圈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梓元岗皮具集市——凭借靠近火车站的地缘优势,物流便利,自发形成专业化市场。
“皮具市场除了市场本身的竞争,还存在深层次区域竞争,例如浙江、东北的皮具市场已紧随在后。三元里皮具商圈如何提升,如何再进一步,是行业、商家和政府共同关注的议题。”三元里街相关负责人说,传统的“三现”(现货、现金、现场交易)令市场的管理成本增大,城市化和行业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市场基本都是中小型档口、个体户,既有批发也有零售,但没有订单。“经济环境不乐观,亟需新的方式把档口做大,变成公司的形式,尤其是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品牌壮大,从而实现整个市场的转型升级。”
事实上,一部分商家已经在主动求变。
从2007年开始,王国梅的嬉皮士开拓电商渠道,同年她花费巨资让嬉皮士皮具分别进驻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平台并参加广货网上行。2009年,首次参与“双十一”大促的她因没有经验,被突如其来的货单吓倒,“生产跟不上,唯一的打印机还被如潮水般的货单弄坏,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次年,王国梅加大投入,在“双十一”前购买了11台打印机,专门打印发货单。
从事7年皮具电商的王国梅依然态度谨慎,“电商是新的渠道,虽然有增量,但仅占销售总额不到两成。”她说,随大规模发展,铺设电商渠道也是“烧钱游戏”,同时她已感觉到线上销售对线下实体直营店的冲击。去年底,敏锐的王国梅嗅到大环境的变化气息,陆续将嬉皮士在三元里商圈的11个档口外租,节省下来的资源全数投入到工厂研发、设计和生产。“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是升级的要义。”她说道。
拥有“甲骨文”图案专利的高人皮具在今年也寻求变化,目前在电商路上成效一般。杨樾认为,电商是拓宽渠道的大趋势,但传统贸易制造业普遍对电商一知半解,需要时间摸索。“有的老板急切转型,投入几百万做电商,一年内看不到效果,结果又停了,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说,越是面对不利的环境,转型更应“耐得住寂寞”,懂得坚守,面对行业深度调整更需保住自主品牌十多年的传统积累。“商家普遍都感觉困惑,如何转?怎么转?期望政府能树立典型,指明方向,扶持民族品牌壮大。”
三元里街为皮具商圈转型谋划了几大措施:举办皮具节,以品牌活动推动企业创新,建立自有品牌;建设行业组织、行业商会,通过组织的力量推动资源整合和市场的升级改造;建立市场的党支部,以此强化商场内商户的自律,逐步减少假冒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筹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网上交易,目前街道和商会两平台已建立,但还处在起步阶段。
按照街道的规划,未来档口升级转型变为展贸,增加公司写字楼,仓储货运则完全撤走。“客户到场看货版,在公司签订订单,再到另外的货仓提货。实际上,实现了对市场的重新布局和产业的提升。”相关负责人坦言,皮具商圈转型涉及37个市场主体,30多个老板。现时以打假为抓手,市场为主导,政府提供政策和优惠推动;不过,专业市场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升级转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步探索。
观察
轻工产品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伴随中国制造的崛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三元里皮具商圈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早已延伸至国内外。正因如此,这里的风吹草动,亦投射出中国及世界经济的趋势与变化。
从产业链条来看,三元里承担的是交易流通环节,背后则是生产制造环节作支撑。“龙头”在三元里,但“龙身”却是珠三角地区成千上万家制造商,其中既有上规模的代工厂,也有成体系的自有品牌,还有一大批尚处于产品开发、生产初级阶段的家庭作坊。在某种意义上,“龙身”具备的力量和舞动的趋势,决定了“龙头”的方位和价值。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龙头”与“龙身”居功至伟。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以及时有效地反映市场供求动态,使主导产业得到集聚发展,进而生成新的产业及产业链。从社会意义来看,这一产业链条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且主要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更为重要的是,生产销售商积蓄了向上跃升一步的力量,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生产技术、行业人才等优势对于转型至关重要。然而,如果坚持传统的产业形态,长期在低端制造环节徘徊不前,这些市场积累或将流向其他更具比较优势的行业门类。
作为典型的轻工业产品,皮具箱包集中反映了轻工产业当前面临的窘境。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及劳动力优势,近三十年来我国轻工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数十种产品居于世界前列。但深层次矛盾也逐渐凸显,首当其冲的是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的附加值低;其次,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不断加大,能耗大大高于国际同类水平,轻工业污水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
轻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产品质量提升迫在眉睫。原因有二:从国际看,质量不高的产品行销世界市场,已经冲击了现有世界经济秩序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格局,近年来,各大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纷纷加大打假力度便是明证。从国内看,原有的产业生态已经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真正具有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容易被扼杀,很难脱颖而出。
破解三元里皮具转型困局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既要治“龙头”,更要治“龙身”。在皮具行业打拼多年的三元里工商联合会会长刘浩清一席话让人深思。“问题的关键在于生产源头关没有把好,没有实现生产基地集聚生产,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首先要从土地承载空间方面去考虑。”这一论断突破了仅仅谈市场转型的俗套,直击问题的核心和本源。
无论从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增长质与量相统一的角度,还是从创造就业岗位、鼓励全民创业的角度,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要有新思维为优势轻工产业转型创造条件。
对话行业者
三元里工商联合会会长刘浩清:皮具升级需注重生产环节
记者:媒体曝光三元里皮具商圈假货问题,政府大力打击推进改造,您是怎么看的?
刘浩清:打假有利于社会发展,皮具市场是绝对支持的,我们也致力治理场内的假冒问题,但这里有个过渡期。要知道,箱包经过20多年发展,从生活品逐渐转变成装饰品,以前三代人用一个包,现在是一个人用三个包。中国的箱包制造从数量上和设计上都属于世界领先,但由于发展无序和准入门槛低,尤其是对生产环节缺少标准监控,数量是上去了,但质量提不上来,因而导致假货泛滥。实际上,国内很多轻工产品情况大抵如此。
记者:面对全国其他皮具市场的竞争,三元里皮具商圈应该如何把握升级机遇?
刘浩清:全国皮具市场蓬勃发展对行业是好消息,但发展一定要注意质的提升,而不是单纯基数的增加。广州是外向型城市,专业市场在千年商都占有重要地位。皮具商圈应该利用好国际信息源,把高端产品生产好,代理好。同时,皮具的商家必须关注到自主品牌的建设,狠下功夫,在产品质量、社会占有量和时间检验中获得认可,特别是生产环节的把控,在源头上保证生产的量和质。
记者:市场具有带动商户的作用,白云皮具城被列为专业市场的升级试点之一,您是如何谋划的?
刘浩清:作为实体市场,白云皮具城着力硬件升级,在经营条件和场内配套上改进,更好地服务供货商和采购商。而在软件方面,市场方也在学习了解诸如电商等新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并非传统产业起家的商户所擅长,要稳步推行,否则变成“电伤”。在硬件方面,业内期待政府出台政策指引,以天时地利人和做专业市场今后三五年的规划,把皮具行业推到更大的平台,走向世界。
记者:在您的蓝图里,未来的升级版皮具城应是怎样的?
刘浩清:是一个全新的贸易市场,商贸还是在市区,但生产和仓储放到距离广州一小时经济圈的地方。我们曾经和意大利皮具设计师协会协商过,在中国建造一个中意文化皮具商城。把意大利的设计和生产理念引进来,让我们优质的民族品牌走出去。可以预见,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到意大利的米兰为我们的民族品牌打假。
- 上一篇:箱包等制造业或撤离珠三角
- 下一篇:统计表明中国社会化媒体在网购过程中影响更大